由《就業的終結》作者首次發聲,緊接《斜槓青年》作者緊接闡述,再到《零工經濟來了》作者繼續接棒,在在說明「創業」這件事將會成為全民運動,而非與領薪階級無關,或是只有某些有資本、有理想的人專利。因為「我們未來將不屬於任何一家公司」。
現在創業並不像過去,成立個官網亦即是公司在網路上的行象、門面,還需要寫個部落格、設個粉絲頁、開通YOUTUBE頻道,增加公司與潛在顧客的溝通。然而有些販賣專業的零件、機器設備或是組件等,也需要這麼做嗎?答案:是!
東南亞國家的人口組成皆是年紀30歲以下的青少年,他們的消費力驚人,喜歡嚐鮮,幾乎人手一支手機且用量之大。然而在網路購路上,他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雖營業額不如台灣及大陸,不過每年約有10%的成長率,是搶攤的好時機。
2017年4月報導,臉書直播月產值達2.4億,且不用向國稅局繳稅,因政府還沒有注意到臉書直播效益的交易金額。出現在臉書直播最多的商品是玉石類和服飾類
不少人看到政府提供補助的金額很可觀,可是進入說明網站,看到一堆咬文嚼字的文字,便一個頭兩個大,總覺得沒有能力申請下來,更認為那是看得到吃不到的補助金而已。
網路行銷說得很是高桿,像是能把自家的商品帶往"訂單滿天飛"的天堂。說穿了,網路行銷就是花廣告費。
「門檻低,需求旺盛,創作甚至創業都大有可為。」中國最大短視頻平台《今日頭條》CEO張一嗚說。他在2016年9月時,投入10億人民幣打造短視頻平台。
「新零售」在馬雲2016年7月說出這個名詞,震撼整個電商業者,不少業者當它是個契機,盼望踏上這波熱浪將事業推向另個高峰,甚至廣發英雄帖,吸收廠商們一起邁入新世代的銷售模式。
【數據化】+【自動化】+【人性化】的無主管管理模式,是在綁定基礎規則的狀態下,你會慢慢創建環扣制度,讓公司無須主管或扮演黑臉,就可以把諸多事給管好,也讓同事間可互相提醒與關心。
有些團媽就拉著自己的親朋好友購買,加個50、100也就開團買賣,不在乎商品給予的品牌和價值,只在意實質的銷售金額。但往往本身忙得要命,一單下來只賺個幾百元,因此可以發現臉書的團購社團一堆,真正經營起來沒有幾個。
在西元2000年之際,約民國80~90年代,台灣工廠皆沒有所謂的設計師,他們設計產品外觀或包裝等,都發包給所謂的”設計公司”。
傳統傳媒走向的新媒體定義是新技術、新媒介、新平台,但商業模式並沒改變。如果商業模式不變,那勢必會讓原本組織的新舊單位在業務範圍上產生排擠,面對客戶究竟要推新媒體服務、還是舊媒體價格給他?
什麼時候該找資金呢?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問題,新創公司到底需要多少資金才夠呢?判斷的依據就是創辦人的未來規劃,這個規劃必須有中期和遠期的目標,創辦人本身也要了解其中需要負擔的成本,在我之前的文章裡有提到,創辦人最好是要有會計基礎,這樣對於財務的判斷才會比較準確。
在創業圈常常會看到某某公司獲得融資或是投資,市場估值目前到達多少錢。未來非常看好。科技業前幾名獨角獸都是差不多這樣的新聞,但這些公司真的是很賺錢嗎?估值和公司實質營收到底是有沒有實質的關係呢?
他們將NBA的籃球褲加大加寬,剛開始是為了穿著舒適感覺,也不排除是受到美國黑人風格的影響,漸漸地,許多球員喜歡上這種加大加寬的籃球褲,促使各大運動品牌開始做起長版的籃球褲。
消費者幾乎對自家巷口的「柑仔店」有深厚情感,無法輕易撼動,加上7-11將貨物擺在架上,需消費者自行拿取再結帳,完全顛覆買東西的習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