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《就業的終結》作者首次發聲,緊接《斜槓青年》作者緊接闡述,再到《零工經濟來了》作者繼續接棒,在在說明「創業」這件事將會成為全民運動,而非與領薪階級無關,或是只有某些有資本、有理想的人專利。因為「我們未來將不屬於任何一家公司」。
就連國外都沒有這樣的創業案例可供參考,他便義無反顧地辭掉工作,到處向身邊的朋友說,他要創立一個網路平台,讓人人都可將保單放在這麼個平台,透過線上資料庫分析、專人諮詢的服務,自己的保障自己看
「新零售」在馬雲2016年7月說出這個名詞,震撼整個電商業者,不少業者當它是個契機,盼望踏上這波熱浪將事業推向另個高峰,甚至廣發英雄帖,吸收廠商們一起邁入新世代的銷售模式。
豆漿,中國人的牛奶,以市場規模評估來說,這肯定會賺,不過這產品有些問題
【數據化】+【自動化】+【人性化】的無主管管理模式,是在綁定基礎規則的狀態下,你會慢慢創建環扣制度,讓公司無須主管或扮演黑臉,就可以把諸多事給管好,也讓同事間可互相提醒與關心。
在西元2000年之際,約民國80~90年代,台灣工廠皆沒有所謂的設計師,他們設計產品外觀或包裝等,都發包給所謂的”設計公司”。
什麼時候該找資金呢?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問題,新創公司到底需要多少資金才夠呢?判斷的依據就是創辦人的未來規劃,這個規劃必須有中期和遠期的目標,創辦人本身也要了解其中需要負擔的成本,在我之前的文章裡有提到,創辦人最好是要有會計基礎,這樣對於財務的判斷才會比較準確。
在創業圈常常會看到某某公司獲得融資或是投資,市場估值目前到達多少錢。未來非常看好。科技業前幾名獨角獸都是差不多這樣的新聞,但這些公司真的是很賺錢嗎?估值和公司實質營收到底是有沒有實質的關係呢?
他們將NBA的籃球褲加大加寬,剛開始是為了穿著舒適感覺,也不排除是受到美國黑人風格的影響,漸漸地,許多球員喜歡上這種加大加寬的籃球褲,促使各大運動品牌開始做起長版的籃球褲。
消費者幾乎對自家巷口的「柑仔店」有深厚情感,無法輕易撼動,加上7-11將貨物擺在架上,需消費者自行拿取再結帳,完全顛覆買東西的習慣。
不謀而合的是,兩位趨勢專家都提到類似的觀點,就是企業不需無限擴張去銷售給大多數的消費者,反而”小”即可。照顧好回購顧客和小而美的企業體,將會讓創業之路由苦到甘,進而走上所謂創業成功的狀態。
公司一定要請到很厲害的人來,這樣公司才會很強,公司剛開始,資金充足,就開高薪,一定要吸引人才來組成堅強的團隊。
這是公司最容易遇到的話題,RD(research and development)研發和PM(Product Manager)常常會遇到的矛盾
「體驗式行銷」是近來最夯的行銷方式,舉凡籃球賽、試駕、試用、品茶會、品酒會…等,無不帶領著顧客先是體驗產品的好處再決定購買。因為效果佳,使得這類的體驗式活動愈來愈多,消費者的選擇多元,該如何讓他們將時間留給自己呢?
創業很難說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,這一個親身走過才有辦法體驗的事情,它跟上班完全的不一樣,跟辦公室主管生活也完全不一樣,跟出去跑業務的生活也完全不一樣,總說一句,就是心態。
我的夢想就是創業,自己當老闆,不要再上班啦~~ 真的嗎? 創業就是這一生的夢想?